500年的白银时代,为何最终成了明朝经济崩塌的“元凶”?
作者:识泉鉴定 发布时间:2025-06-11 浏览量:47

大众普遍知道,银子啥时候开始当货币使,大家看法不一样。有人觉得它打老早就是货币了,稍微懂点历史的人却认为是从明朝才开始的。可实际上呢,银子变成广泛流通的货币,这中间可是经过了上千年的漫长发展呢。

【白银初显货币属性】

早在殷商的时候,白银就冒头了,是个贵重玩意儿呢。那时候啊,白银主要用来打造祭祀用的礼器、漂亮的饰品,还能当赏赐品,这可都是尊贵和稀有的象征。《尚书・禹贡》里写着,“惟金三品,黄、白、赤”,这里面的“白”说的就是白银,这就说明白银在当时就挺受看重的。

春秋战国的时候,商品经济开始有了初步的发展。白银虽然还没成为主要货币,可在一些大数额的交易还有赏赐当中,已经是经常出现了。楚国的“郢爰”金版呢,主要是用黄金做的,不过也有少量银子做的版本。这些金版或者银版会被切成小块用来交易,这就说明白银已经开始有一定的货币特性了。

秦汉的时候,白银在经济活动里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虽然把半两钱当作法定货币,可白银也被用在大额贸易结算和赏赐上。汉武帝那时候,为了满足财政方面的需求,还铸造过“白金三品”呢。只是因为价值设定得不合理,所以流通的时间不长。但这个做法也表明白银在货币体系当中地位很重要。

三国那时候,社会乱哄哄的,货币经济也被冲击了。不过白银又贵重又稳定,仍然是很重要的财富储存方式。曹操就曾经赏给手下好多金银,这里面就有白银呢。

【白银踏入流通环节】

唐宋的时候,内陆金银矿资源不多,白银比较稀缺,所以它价值稳定这一特性在人们心里变得更突出了。那时候传统铜钱不够用,纸币又容易贬值,大额交易也没有好的办法,白银就慢慢进入商品流通领域了。宋朝有明确记载,“轻赍银”是用来折算大宗商品的。

《续资治通鉴长编》里讲,在茶叶的买卖里,每100贯的货物,得拿60贯用铜钱来付,剩下的40贯呢,可以用金银来折算缴纳。在福建、两广这些产银的地方,开始把各种物资都折换成白银之后再统一上交赋税。

虽然这只是个别地方的特殊状况,就像同一时期江南某些时候拿当地盛产的绢帛来折算一样,不过这可是白银朝着主流货币迈进了重要一步的标志啊。

元朝和明初的时候,官方铸造的银锭就冒头了,但那时候的银锭主要是为了满足王朝收税和军事方面的需求。一直到1436年,明英宗朱祁镇把长江下游以及东南沿海那些省份原来用纸币交的田赋改成用白银来征收,打这起,民间使用银子才一天比一天频繁起来。

好多对明朝历史比较了解的人都觉得,民间大量使用白银是在隆庆年间之后的事儿。可实际上呢,历史的发展哪能一下子就变成那样啊。在隆庆之前的嘉靖十四年,吏部左侍郎靳学颜就提议禁止民间使用白银,要加强铜钱的流通。为啥呢?因为在东南地区,不少有钱人家存的白银能有几十万两之多,可朝廷的库存才一百多万两,这些富户的财富规模已经对明朝的经济体系产生特别大的冲击了。

但咱们现在看到的版本,不管是施耐庵写的原著,还是他徒弟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都是嘉靖年间刊印的。在流传的时候,为了让普通读者好理解,书里的情节很可能根据明代中期的支付习惯被修改过了。

【民间用银已成规模】

隆庆那时候,朝廷不再限制民间的海外贸易了。于是乎,好多白银就一股脑儿地涌进中国,这些白银是来换茶叶、丝绸还有瓷器之类的东西的。就这么着,中国开始了长达500年的白银时代。这事儿乍一看,那可真是个大好事啊,隆庆开海这件事也常常被当作明穆宗很贤明的一个重要证据。可不少人却觉得,恰恰就是这大量白银涌进来,最后让明朝的经济体系垮掉了。

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海贸得来的好多白银都在商人和各个州府那儿攥着呢。老百姓干的是农业生产的活儿,没法直接从海贸里拿到白银。张居正搞了“一条鞭法”以后,规定交税只能用银子,这么一来,以前拿实物交税的樵夫和农民,就只能把自己的劳动成果换算成碎银子了。可在换算的时候,老百姓没有议价的权力,100斤大米能折成多少银子,自己可做不了主。

站在朝廷的角度来讲,白银大量涌入并且被广泛运用之后,上层在货币的发行与流通方面就完全丧失了主导权。以前呢,就算是滥铸铜钱、滥印宝钞,虽说也会引发经济波动,可好歹还处于国家能够掌控的范围之内,是可以进行调整的。

不过,在那个时候白银不用铸造,老百姓直接称重量来用就行,就好比现在做买卖的人每人都有个二维码,那时候做买卖的人每人都有一杆小秤。明朝就这么轻易地把通过铸币发行来影响经济活动和民众生活的主导权给放弃了。

隆庆和万历初年的时候,有大量白银流入,国库也一天比一天充实,所以这一弊端还没暴露出来。不过呢,西班牙开始搞贸易限制,日本德川幕府又闭关锁国,白银的几个关键来源一下子就少了很多。国内本来就有的那些白银,又因为银本位的关系,被有钱人家都深埋到自家地窖里了,这么一来,社会上能流通的银两就越来越少,最后就闹起银荒来了。

银荒之下,朝廷收税只要银子。老百姓没办法,只能把收成低价折成白银去交税,于是就有了“税剩、灯谷剩多而民相甩卖其妻子”这种惨事。

明朝那些统治者啊,压根就没什么经济方面的概念。你看那国库都空了,他们能想出啥招儿呢?简单又粗暴的办法呗。一方面呢,搞些新的税种出来,硬往地方上摊派,这不就加重老百姓的负担了嘛;另一方面呢,又弄个矿监税,对着那些经济发达的地方啊,就公开地抢夺。

这一连串的做法,不但让老百姓的日子更不好过了,还惹恼了富户们,这就给后来李自成起义之类的农民运动的爆发预先埋下了隐患。

明末的事儿乱得很,经济问题不过是其中一部分。常说“银子越多,朝廷越穷,大明越乱套”,说到底,就是明朝管不住货币体系了。白银货币化这一过程,对明朝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走向影响深远,也给咱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经验教训。

文本是从@玄九尘的视频里来的。